新闻动态 News

18四月2024

北大社武岳、唐娟华、赵思儒、董郑芳四位编辑荣获第六届“全国大中专教材金牌编辑”

在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下,在新华书店总店的统筹下,近日第六届“全国大中专教材金牌编辑”推优活动公布了入选名单。本次推优设立“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等荣誉称号。“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旨在表彰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的编辑,所编辑教材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具备专业性、前沿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色,具备突出育人成效,受到大中专院校的认可,共4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武岳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武岳“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旨在表彰具备教育数字化理念、跨学科知识融合理念、数字化创新能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编辑,所编辑教材能够通过策划想法、编辑思路、新兴技术、产品形式、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有效体现学科专业的新现象、新发展、新成果,共4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唐娟华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唐娟华 “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旨在表彰35岁以下的优秀教材编辑,入选编辑应在教材出版领域具备突出的编辑策划能力、学科专业能力、营销推广能力等综合素养,所编辑的教材能够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市场反馈,共2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赵思儒、董郑芳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赵思儒“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董郑芳 

26二月2024

汲传波:大学出版社的数智化转型

作者:汲传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壮大数字出版产业,着力推出一批数字出版精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2022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与出版行业密切相关的有“101计划”,该计划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计划,于2021年末在计算机领域试点探索,2023年4月全面启动实施。该计划的主要工作是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目前已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其目标是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101计划”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教材编写模式,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具有101风格特点(也就是集系统性、融合性、前沿性于一体)的精品教材体系。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12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截至2023年底,已出版了130多个系列、13700多个品种的各类大中专教材。目前在媒体融合出版、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资源呈现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建设并发布了“博雅讲坛”大众学习阅读平台、“博雅云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和“博雅学与练”媒体融合资源服务平台,出版了一批新形态教材,初步探索了适合自身的业务模式。  与国际教育出版集团培生、圣智相比,国内出版行业在图书数字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2018年,培生公司报告显示,其整体业务的62%来自完全数字化服务或与数字相关的服务(如电子书)。这个比例在2019年上升到66%。2020年,圣智公司数字书销售额已占其总收入的68%,高于3年前的58%。圣智公司约一半的销售面向大学生,该公司的高等教育收入有82%来自电子书。  随着ChatGPT的出现,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智化”布局。“数智化”一词最早见于2015年北京大学“知本财团”课题组提出的思索引擎课题报告,指的是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合成。据百度百科介绍,“数字化”与“数智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数字化”是技术概念,而“数智化”属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两者虽有联系,但层面相去甚远。我们认为,随着ChatGPT的出现,用“数智化”这一概念比“数字化”更为贴切。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业抓住机遇,通过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对国内出版行业而言,ChatGPT的出现,更多的应该是机遇,亟需积极拥抱ChatGPT这一新的技术,充分利用ChatGPT为出版赋能,而不是拒之于门外。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大学出版社的数智化转型:一是出版管理的数智化转型,出版社以ChatGPT技术为依托,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智慧化,降本增效;二是出版产品的数智化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图书转化为纸电声课一体化乃至数据库等多种媒介的产品,基于海量的数据资源建立智慧化教学和学习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专业读者;三是传统编辑转型为数智产品经理,鼓励传统编辑开展数智化转型的实践,在文稿编辑方面多利用ChatGPT技术,为出版社的数智化转型积累经验、储备人才;四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转型为数智化营销,通过大数据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型,传统教育、学术出版单位才有可能转型为知识服务机构,传统教育、学术出版生态体系才有可能转化为知识服务生态,传统大学出版社才能在大数据和知识服务的背景下保持活力,获得更可持续的发展。  当然,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定力,也需要让编辑们静下心来谋划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选题。我坚信,只要对“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追求不变,北大社一定能推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4一月2024

会议回顾 | 《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新书发布会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研讨会

信息来源:华东师大中文系 撰稿人|陈珂伊、张炎活动回顾      2024年1月20日,“《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新书发布会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中文自修》杂志社、《语文学习》杂志社协办。      本次会议上,多位大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以及《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一书的作者们,以“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教学”为主题,围绕《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一书的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学术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开幕式       1月20日上午9时,会议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4430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致辞,徐主任代表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热烈欢迎嘉宾们的到来。他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语文教材的研究,助力并推动大学研究者进行语文教育研究。徐主任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名著导读12讲》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推进整本书的阅读与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文贵良致辞。文贵良教授首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向与会专家、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表示感谢。接着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的学术特点:从文字考古追溯文明起源,以文献整理铺设文化传统,考文学转型构建自主体系,扬文学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中文系将高校学术送入中学课堂、与多地中学举办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新书发布仪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周志刚介绍《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的出版过程,并认为这本书是重点高校的一线研究者切合当今语文教改的重要趋势、贴合深度阅读的基本要求,对教育部推荐的12种初中生必读书目进行的“整本书”导读。它提供并传授了阅读的诸多法门,能有力引导中学语文教师以及中学生接受中外文学经典,推动语文课外阅读的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文学爱好者领悟文学鉴赏的技巧,提升文学修养。      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志刚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出席本次新书发布仪式。大会主旨发言      “大会主旨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副教授主持。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教科研主管毕于阳老师担任点评嘉宾。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副主任、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蔡春华教授、上海市教委初中语文教研员曹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煜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意如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詹丹教授、中国教育报副编审张贵勇作了精彩发言。        福建教育学院蔡春华教授在《〈朝花夕拾〉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独特意义》的发言中指出,《朝花夕拾》有利于让学生初步达成相对较为完整的感性的“文言、白话文、现代汉语”的汉语发展认知体系。其中的单篇文本独立却又存有内在联系,与鲁迅其他篇目可进行呼应或延伸,进而促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入思考。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曹刚老师以《初中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为题,指出“整本书阅读”与实际教学的两难,提出“整本书阅读”需要帮助学生分辨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将阅读转换为学习任务,从而达到阅读与学习任务的弥合。曹刚老师指出“整本书阅读”要对好的作品进行解读、针对好作品进行教学设计、努力汲取高校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从而帮助一线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煜晖教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发现”》的发言中指出,就整本书教学而言,相较于“教法”,更应强调“读法”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断章碎片式的阅读中发现专题研究的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师可将以“思维”为核心的“内语用”与以“感官”为手段的“外语用”结合,以动态式的语文教学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教授的发言《再谈“整本书阅读”几个问题》以“整本书阅读”的困境为话题,分析“整本书阅读”如何从原本教师们推行的课例、教法上转换为学生的“阅读”,如何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转化为一线教育。倪老师强调,文学性阅读始终是初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如何将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中的内容与一线教育对接与落实,还需要进行思考与调整。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教授作了题为《整本书阅读的三个层次和数个愿景》的报告,具体分析“整本书阅读”中推举的“少做题多读书”“处理好学术研究对阅读的作用”“发扬消遣型阅读”等举措,提出“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多样阅读方法、形成丰富的阅读观念等愿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詹丹教授在《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体”、“三读”与“三写”》发言中指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分为兴趣性阅读、功利型阅读、学科训练阅读。教师应启引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特殊细节,同时,应培养学生将阅读收获“迁移”到写作实践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整体、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等问题。      《中国教育报》张贵勇副编审在《以整本书阅读涵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言中指出,初中语文选本相较小学课本而言,经典性、教育性、文学性的特征更为明显。整本书阅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亦应观照中学生心性成长以及价值引领等层面。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学科魅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在阅读这一开拓视野的过程中,既形成新的“见识”,又锤炼语言之“表达”。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教科研主管毕于阳老师对嘉宾发言作出评议,他认为每一本书都能够找到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独到、个性化、有创意的深度解读。只有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们设计有驱动效益的教学任务,并恰当地开展“读”和“写”,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研讨会第一场      研讨会第一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执行主编易英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担任点评嘉宾。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教科研主管毕于阳老师在《素读·研读·导读——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一点思考》发言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是对中国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的一种回归和发扬。授课教师需要具备自身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教学参考资料及学术的历史和前沿,进行梳理、研究。在兼顾学生个性化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无锡市新吴区金鸿实验学校蔡军老师在《整本书阅读<西游记>教学设想》发言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存有难以抽出课堂大量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基于此,蔡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他以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课上学生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蔡老师亦强调教师有选择地参考学术书籍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教师陈燕老师在《项目式阅读模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构建与策略——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发言中指出,整本书阅读具有体裁广、数量多、难度大等特点,一线教师多尝试用项目式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仍有优化空间。陈老师指出,教师教学可在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模型,从物理语境、多文本模型、作者身份问题、语言形式表征、文化思想内核等五个层面细化,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上海市作家协会研究室《上海作家》编辑胡笛在《读入文本和读出文本——〈名著导读12讲〉的阅读体会》发言中指出,《名著导读12讲》充分结合了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多维面向,提供了语文教师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并指明了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此书中的观点与现有教材形成了新的互动与对话,启引学生积极进行知识探索。她也指出,本书由于关涉文学史、思想史、文学理论等知识,对语文老师,尤其是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李耀平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批判性思维能力进阶培育策略——以〈论语〉整本书导读为例》发言中指出,当前中学课堂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存在淡漠化、肤浅化、无序化等问题,教师可通过横向延伸、垂直发散的方式培育学生开放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个人品质与习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华东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刘辛未老师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初中整本书阅读跨学科教学策略探讨——以〈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为例》的发言中指出,因学生个人体验与阅读兴趣的缺乏,以及教师教学活动创新性不足等因素影响,整本书阅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有一定难度。如果利用跨学科的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与教学,能真正落实具体文本的学习。      上海市嘉定区华盛怀少学校陆欣老师在《基于AI技术的个性化学习支架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发言中指出,“AI智能学习”对于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AI数据收集及处理,教师可对学生不同爱好需求进行分类,以智能匹配资源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活力。      上海市实验学校姚腾老师作了题为《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把书读活——以评价为导向,带动整本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发言,就如何从命题评价的角度来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时应帮助学生看到书本之外的历史、思想和人性,并进一步能形成思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周志刚在《“书要一本本地读”——〈名著导读12讲〉中的接引功夫》的发言中指出,《名著导读12讲》实际传授了知人论世、整体感知以及互文性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此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教师与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精读,通过“循序渐进”“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从而“融会贯通”,实现文本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等多重维度的整体感知。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对嘉宾发言作出评议。詹老师指出,教师与学生应该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应注意经典著作与时代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要真正理解相关作品背后所呈现的历史背景与生成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讲解。另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这十几本书之间的“互文”关联,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观照。研讨会第二场      研讨会第二场由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詹玲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军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上海南汇中学褚昕怡老师作了题为《浅谈初中整本书阅读与高中小说教学的衔接——以〈骆驼祥子〉为例》的报告,以初中《骆驼祥子》整本书为例,探究初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情况、如何与高中小说教学进行衔接等问题。她以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训练和发展、突出小说审美要素与审美创造活动的开展、挖掘文化要素等四个方面突出《骆驼祥子》的核心,以具体的品味语言、建构“三起三落”的思维导图、表演经典片段等教授方法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段乐春老师做了《情境化“悦”读:唤起经典与成长的共鸣——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的报告,将《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作为案例,强调在整本书教学过程中,注重探测学生阅读兴趣、设计阅读任务群、落实阅读方法等内容。段乐春老师分享了她以图片版的《朝花夕拾》与“QQ说说”版的《朝花夕拾》等方法来教授“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齐子群老师的题目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教学流程实践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教学流程设计和实施”和“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施研究”为主题,在分析预备年级到九年级的学情的基础上,将14本名著(除了部编本的12本名著外,上海市另加了高尔基的《童年》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设计出“关注学生成长”“推动学习问题与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版。齐子群老师强调“项目化学习”通过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钱蒙莹老师作了题为《〈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报告,对于《经典常谈》的教学过程,学生会遇到不愿意读、读不懂、没时间读、读后就忘了等情况。她从阅读价值、阅读挑战和阅读策略三方面来讨论《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在完成阅读指导活动之后,要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转化等巩固和拓展阅读。      上海市进才中学南校宋伟老师的题目为《“情感评价”视域下整本书阅读中情感认知探析——以〈童年〉为例》,将《童年》作为一个具体案列分析“情感评价”视域下整本书阅读中情感认知的价值。他强调情感评价的文学价值,借此提出并论述在名著教学过程中,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自身把握作品情感评价能力的作用。      上海金山杭州湾双语学校徐帆老师作了题为《浅析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西游记〉为例》的报告,具体分享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为取经者画像”“根据情节绘制取经的路线图”“角色扮演与朗读剧本”“《西游记》阅读分享”等四个问题链来完成《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严毓棋老师以《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限度——基于初高中整本书阅读命题形式与核心素养差异的比较》为题,以考试评价为主旨,具体分析“整本书阅读”中所体现的教学与考试的两难之处。他指出“整本书阅读”更应关注情境性和应用性,做好阅读与考试的弥合工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执行主编易英华作了题为《初中名作阅读过程性指导思考》的报告,以编辑视角提出,建议推行初中名著阅读的一线教师更多关注“课程化与兴趣的关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两大问题。易英华主编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中反应出的具体数据和资料,强调整本书阅读更应关注“学生先读完,再谈怎么读,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周密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内容的泛化”“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庞杂”“教学过程的散乱”三大问题,进而提出“情境驱动,激发兴趣”“任务引领,推动思考”“关注联系,促进迁移”等教学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军教授首先对各位发言嘉宾的“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与探索表示了充分肯定,对每一位发言者的主要观点以及发言者们提出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关于整本书教学的方案、关于整本书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给予了点评;并表达了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多重思考。研讨会第三场      研讨会第三场主题为“《名著导读12讲》作者感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名著导读12讲》一书的责任编辑周志刚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强调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语文学科的关注。他表示基础教育写作研究应该继续开展下去,期待更多成果能够出版。      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詹玲教授就《名著导读12讲》中《海底两万里》导读提出“如何处理中小学的科幻文学”问题。她强调“科学”“科幻”中的科技美学,理性的精神,并且就“如何让中小学学生认识到科学之美”提出了独到见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杜心源副教授以《简爱》的“整本书阅读”为具体案例,提出“整本书阅读”应该注重“宏观先于微观”以及“从文本理解文本”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凤媛教授分享了如何撰写导读与导读侧重的考虑等问题。她首先指出,导读面向的是中小学学生、家长、一线教师等,如何把现有的学术界观点分享给他们成为首要问题,其次,她强调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推导出阅读观点的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军教授以《水浒传》的作者问题为个案,主张将“作者归属”问题视为导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借此提出学术问题与应试问题的两难。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田全金副教授首先分享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变化,着重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等问题。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钱江涵讲师分享了与导师文贵良教授共同完成《傅雷家书》的过程。她强调《傅雷家书》与其时代的关联性;在当下,读者对《傅雷家书》的态度以及对书中的“父爱”都成为一种文化表征。      《名著导读12讲》一书的主编文贵良教授对作者们的精诚合作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名著导读能给学生“连滚带爬”式的阅读给予启发,以专家学者的指导来促发学生的深度阅读。他提到《名著导读12讲》的对象主要是一线语文教师与学生家长,旁及学生。《名著导读12讲》充分考虑了一线教师所关心的如何读懂名著的问题。闭幕式      三场讨论会结束后,闭幕式于人文楼4330会议室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助理凤媛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发表闭幕致辞。汤教授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与师范生培养情况。他指出中学教育中,大学教师、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学生等应该搭建交流平台,大学和中学首先必须要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同时放下傲慢与偏见,在交流中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至此,“《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新书发布会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研讨会”圆满结束。

29十二月2023

人活百态书中见,心动一感艺间存——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文字的力量——梁晓声《人活着》新书分享会”

2023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十六周年公众开放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文字的力量——梁晓声《人活着》新书分享会”于此日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成功举办,为现场数百名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文字盛宴。《人活着》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梁晓声作为主讲人出席,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该书责编王炜烨等参与了活动。梁晓声在分享会现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通专结合”型人才的培养,即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精湛、精神视野宏阔的“完整的人”。一个精神视野宏阔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科学等教养,具有对美德、公正等的整体性认知,能习得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而艺术教养正是“人”的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这一认识,北京大学自2020年与国家大剧院开启战略合作,双方依托各自优质资源,致力于共同建构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展示,推动艺术人才的交流、培训和实践,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合作三年以来,双方通过共同举办艺术周、演出和公开排练等一系列活动,促进艺术教育和普及,不仅为北京大学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也为广大公众带来了文化享受。作为依托于北京大学的学术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以传承文明、弘扬学术为己任,出版诸多艺术通识类精品图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为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文、艺术通识读物等方面的深厚积累,积极参与到北京大学推进高校美学和艺术教育的工作中,2023年2月,北大社与国家大剧院正式推进战略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画布上的声音——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分享会”,推出“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还赠予国家大剧院100本《画布上的声音》及多套镇社之宝图书,二者的合作意义非凡。本次《人活着》新书分享活动,是北京大学与国家大剧院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左六起)张佳佳、吕嘉、陈立、宫吉成、夏红卫、马建钧、汲传波等嘉宾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启动仪式后合影留念从《雪城》到《人世间》,回顾梁晓声的作品不难发现,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梁晓声始终关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命运,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人活着》这部散文集,延续了他这一创作风格,细腻、克制的文字里,尽显点滴日常里的哲思。在分享会上,梁晓声坦言《人活着》是一部与自己的对话录。无论是参加交流会,还是发现了新的社会现象,梁晓声养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并记录的习惯,日积月累,就创作了1000多篇散文随笔,但这些作品大多并未发表。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人活着是一个哲学概念”作为成书的主题思路,将梁晓声那些付诸于笔端的真诚感发,从“尊严、体面、幸福、优雅、明白”五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编辑,最终形成了《人活着》一书,旨在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梁晓声发现,近十年与读者的交流中,“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怎样活着”是他听到最多的问题,且提问者多是年轻人。他认为身处不同生活环境、秉承多样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但在自己看来,“责任”永远是第一位。他相信,肩上的责任会激励平凡人追求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而在众多责任中,家国情怀又格外耀眼,“人生的意义就是千般百种,其中注定要包含一种在最艰难的时刻,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大责任。”在分享会的尾声,主持人春妮朗诵了《人活着》中的一段,带领大家回到梁晓声童年的一个温馨瞬间。朗诵感动了现场观众,也触动了梁晓声的心弦,他再次强调,“平平淡淡才是真”多自文人之口说出,却在普通人身上体现,他们的生活富有力量、令人敬佩。在签名售书的环节,梁晓声为读者题字,并进行了进一步交流。读者表示,近距离接触梁晓声,聆听他写作背后的故事,自己收获颇多。本次活动,使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战略合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预示着双方再度落实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共同承诺。未来,期待双方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新项目,带来更多优质图书与精彩的名家分享会,继续深化艺术与学术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人才。双方的深度合作,将不仅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能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点击加载更多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