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28四月2023

“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举办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大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北大这座校园中流传着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传承”对于北大乃至整个学术和教育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2018年以来,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参与其中,讲述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适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文研院将这些讲述者的故事整理集结,与北大出版社联合出版。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北大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张鸣,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哲学系教授程乐松,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程苏东,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苗润博发言,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主持。北大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凤珠、社科部副部长王周谊、校友办副主任赵文莉、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姝、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罗玲等出席活动。                                               会议现场    在观看“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回顾篇)”视频后,主持人渠敬东老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旨:今年适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举办本论坛一是表示祝贺,同时也为庆祝文研院与北大出版社合作的第一本书《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出版。他谈道,中国人的内涵、品质、学问、成长均来自于“活着的榜样”。对于学人而言,“先生”正是这样的榜样,在人生品德、生活态度、学术良知、时代精神诸方面提供了典范。 渠敬东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接着,汲传波老师在致辞中介绍了北大出版社的宗旨与精品战略,梳理了《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一书的出版历程,指出“传承”系列讲述活动与相关图书的出版将使更多人感受到前辈学人的风采与北大薪火相传的学术风貌。汲传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随后,王博副校长发表讲话,提出“传承”的对象既包括知识与学问,也包括品格与态度。大学是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交汇之所在,是最能体现传承的地方。对于北大与北大人,他有三点体会:北大人有热的心与冷的头脑,故讲科学、重理性;北大重科技,亦重人文;北大有厚重的历史,也一直追求塑造未来。王博  北京大学副校长    接下来,九位学者围绕“北大学缘与精神传承”这一话题,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故事。袁明老师通过与中国传统士人及西方知识分子的纵横对比,指出“传承”的难度与重要意义。一方面,传承是对传统的继承,但传统必须接受现代的洗礼,这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的超越;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的时代气息与厚重内敛的中国人文精神在各个历史节点激荡交汇,又是西方知识分子所难以理解的。北大在诞生之初便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也难逃家国情怀的历史宿命。今天的北大应调动全部智慧与资源,承担传承义务,探索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历史。袁  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平原老师指出,本科就读于北大与硕、博期间就读于北大两个群体对北大很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种差异值得关注。他接着分析了北大出版社所出版的北大相关图书主题的历时性变化,认为存在一个从精神到故事、到科系、到学缘的发展脉络,总体上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实”。不过,在讨论学缘时,也不应忘却背后具体的制度、人物和故事以及宝贵的精神的魅力。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课比天大。”在张鸣老师看来,学术先辈不仅有深厚学养,更热爱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有特别的感召力,为今人树立了教书育人的榜样。针对北大的定位,他指出,一流的大学追求质量,二流的大学追求数量,最好的大学追求唯一。北大本身具有唯一精神,这种唯一应当被守护。张  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论及传承,刘云杉老师首先引述了北大高教所的创所元老汪永铨先生的“五不唯”原则,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唯我,不唯风”;进而又谈到了与汪先生同期的王义遒先生对素质教育的关切,以及思考教育改革时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她也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认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抗逆能力。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周飞舟老师认为,传承主要靠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传承的内容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气质,外人看不见,内人说不清,但只要身在其中便能时刻感受到其存在。学生对老师理想与行动的继承,事实上达成了一种中国式的“永生”,构成了连续的生命系统。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程乐松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任教的心得体悟,认为在燕园中既能找到学问的深度,也能找到视野的广度,有时还能找到情怀的高度,并时时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温度。他认为自身的成长受益于师长的“纵容”,这种“纵容”使得自己获得“从容”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进一步指出,燕园中的学者共享一个精神系谱,是同一底色的差异化折射。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叶少勇老师受业于段晴老师。他深情地追忆了段晴老师对学生的严厉与爱护,指出段老师以“拔苗助长”式的教导带来了一代学人“跨越式”的成长,促使中国的梵文研究从世界范围内的“后进”变成与西方“共进”,甚至在一些领域中变成“先进”。学科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三四代学人的传承与坚守。叶少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程苏东老师回忆了“传承”系列活动灵感的生发过程,又进一步谈到了对这一活动新的期待与构想。他认为,目前“传承”活动关注的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缘传承,但事实上还有以文本为中心的传承方式,正如今文经与古文经,实则各有优长。离开了北大的学人,其思想也是北大学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程苏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苗润博老师从自己与刘浦江老师相识、后拜入刘老师门下的经历谈起,指出切实的批评才会带来真实的传承,而批评本身是最难传承的学风。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将使学生理解学术研究中的“恒定标准”;而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则是推动研究范式转移、推展人类思考边界的重要动力。苗润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九位老师讲述结束后,邓小南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学缘与传承的理解。她指出,“传承”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汇聚于一处,这是因为学脉本身也有延展性和跨越性。北大始终作为一种气质与精神存在于当下,渗透于日常的学术生活之中。学人以学脉的延续作为学术生命的准绳;作为北大人,也应以继承北大精神为己任,不仅仅将传承作为一种活动,更应作为一种严肃的机制与开放性的实践。文研院为此而建,也将持续为此努力。邓小南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最后,夏红卫老师分享了对于传承及此次活动的看法。夏老师指出,出版是学术活动的出口和呈现,将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力量倍增。夏老师进一步谈到了未来北大出版社与文研院合作的计划,将推出更多精品,更好地将北大精神体现出来、传承下去。夏红卫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学术需要创新,创新始于积累。先人的学术追求与品格、知识与理念,为后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更为后学树立了前进的榜样与标杆。文研院将秉承“涵养学术、激活思想”的初心继续前行,而围绕北大学缘展开的故事,也将不断获得新的营养、蓬勃生长。传承系列论坛是北大学缘忠实的记录者,它见证了不同代际学者间的传承与突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生生不息。参会人员合影

25四月2023

北大社《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近日,中国出版协会公布了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奖结果,共有100种图书荣获图书奖、3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荣获音像电子出版物奖、30篇论文荣获出版科研论文奖,另有99种图书、8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荣获提名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是中国出版界奖励优秀出版物的综合性奖项,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称中国出版界“三大奖”。李军 著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谭艳(文史哲事业部)《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是一部跨文化艺术史专著。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东西,纵横数万里,穿越美术、工艺、思想与文学等不同领域,以丰富的案例和细腻的图像分析,集中探讨欧亚大陆两端中国与波斯、意大利诸国之间的艺术与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媒介竞争和跨媒介生成现象,具体演示了跨文化艺术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该书提出“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的观念,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视为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认为是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该书还探讨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的可能性,即艺术史是一部围绕着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微妙的历史学”和“有限的总体史”,也是一部以展览形式出现的“可视的艺术史”。作者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跨文化艺术史家。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策划并担任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以及“无问西东: 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总策展人。(撰稿:姚舒怡)

24四月2023

北大社《中华文明五千年》荣获2022年度“中国好书”

4月2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全民阅读大会·2022年度中国好书”盛典,揭晓了2022年度“中国好书”,共有42种图书入选、20种图书入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入围2022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好书”是在中宣部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图书评选活动,以“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为宗旨,自2014年起已连续举办十届。2022年度中国好书获奖出版社代表上台领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建钧上台领奖获奖图书《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详细信息如下:冯天瑜 著责任编辑:王炜烨 魏冬峰(综合编辑室)《中华文明五千年》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该书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指引。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时明示读者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道路,才能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透过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预见生生不息的人类未来。作者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提出并论证“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 入围图书《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的详细信息如下:张抒扬 主编责任编辑:邓晓霞(汉语编辑室)《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约请了北京协和医院40个科室的102位知名医学专家,讲述他们执医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呈现出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切,展现了医之术的专业担当、医之学的科学探究,闪耀着医学的人文光芒。该书旨在通过呈现医学人文之美,加深人们对构筑医患共同体实践意义的认识,加深人们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理解。该书分上、下两册,分为“治愈篇”“帮助篇”“安慰篇”三部分。主编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专家。在心血管常见病和疑难重症以及罕见病诊疗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撰稿:姚舒怡)

23四月2023

《中华文明五千年》《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荣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举办了“阅享时代 开卷生花——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发布活动暨2023年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活动现场揭晓了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共有19种获奖图书和38种推荐图书从近2000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荣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中西印哲学导论》《大杜鹃:大自然里的骗子》入选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文津图书奖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自2004年创办以来,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以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全民阅读。获奖图书和推荐图书的详细信息如下:冯天瑜 著责任编辑:王炜烨 魏冬峰(综合编辑室)《中华文明五千年》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该书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指引。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时明示读者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道路,才能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透过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预见生生不息的人类未来。作者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提出并论证“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张九辰 著责任编辑:张亚如(教育出版中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还有另外一副“容颜”,这便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容颜”。她森罗万象、丰富多姿;她变化万千、日新月异。与“自然地球”相对,《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文地球”概念,细腻讲述了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领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该书是一部地球文明的恢宏史诗,梳理了三千年人文地球历史,盘点了人类对地球认识史中群星璀璨的时代。该书入选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作者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地理学科学联合会地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会员,曾任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副主席(2008—2016)、波兰《克拉科夫教育大学年报(地理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学史。苗子兮 著责任编辑:闵艳芸(综合编辑室)《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以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该书资料翔实、推论严谨,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该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作者苗子兮,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等撰稿人,出版有《画里的远游——版画家吉田博的一百个世界印象》《西湖梦寻——漫步在张岱的西湖梦里》等著作。张祥龙 著责任编辑:王立刚、陈佳荣(综合编辑室)《中西印哲学导论》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该书是继梁漱溟先生的现代哲学史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之后,再次回应中国、西方和印度多元文明创新的挑战,是面向21世纪的比较哲学大作。作者张祥龙,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是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主要研究方为现象学、儒家哲学、比较哲学。尼克·戴维斯(Nick Davies) 著  朱磊 译责任编辑:周志刚(教育出版中心)《大杜鹃:大自然里的骗子》是学养、智慧与风趣故事的奇妙融合。通过使用精妙的观鸟技巧,并凭借渊博的学识,作者揭示了大杜鹃欺骗其他鸟类的各种叹为观止的手段,揭示了它们与寄主鸟类之间的演化竞赛关系。作为一部适合于大众的博物学经典,该书不仅提供了对巢寄生鸟类之秘密生活的新洞见,还揭示了欺骗行为在自然界演化的奥秘。作者尼克·戴维斯,剑桥大学行为生态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是巢寄生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知名学者。2022年4月荣获英国鸟类学会颁发的古德曼-萨尔文奖章,这是英国鸟类学会为表彰在鸟类学研究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个人而设立的至高荣誉。译者朱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现供职于广西科学院。2005年开始观鸟,之后从事鸟类生态学、分类学等研究工作。 (姚舒怡)

23四月2023

“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儒藏》‘精华编’成果展”成功举办,《儒藏》工程取得重要成果

4月21日,“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儒藏》‘精华编’成果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据北京大学副校长、《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介绍,目前《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510种、282册已全部整理完成,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近两亿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儒藏》‘精华编’主体部分顺利完成,《儒藏》工程整体上转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近20年努力,中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编纂工程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教育部立项,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2004年,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负责组织实施编纂工作,工程正式启动,《儒藏》“精华编”又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同年,《儒藏》工程被列为“北京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2006年,《儒藏》编纂工程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至今,《儒藏》“精华编”的出版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重大工程出版规划。 “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儒藏》‘精华编’成果展”现场拍摄的《儒藏》“精华编” 新华社记者任超 摄《儒藏》工程是在现代技术和学术标准之下,将中国儒学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的一次重大学术实践。该工程计划对海内外3000多种儒学典籍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为此,在《儒藏》“精华编”阶段,北大邀集了海内外近百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联合攻关研究。 《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收录了中国的儒学传世文献458种、出土文献52种。同时,韩国、日本、越南部分的编纂工作也分别在推进。 《儒藏》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率先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在编纂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底本、校本择优择善的原则,大量利用了前人未能利用过的旧本、足本、精本,对部分前人已有成果,在原整理本基础上,依照《儒藏》体例,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进一步完善底本、校本选择和全书标点校勘,做到后出转精,为学界提供了一大批内容更完整、文本更精良,并便于阅读利用的儒学文献整理本。 此外,《儒藏》“精华编”数字化平台已试运行上线,“精华编”单行本也将在今明两年完成出版。此次展览展出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以及40余幅图片。  “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儒藏》‘精华编’成果展”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任超 摄      《儒藏》编纂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儒学文献510种以及韩国、日本、越南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160种;第二阶段《儒藏》全本计划收书3000余种(含“精华编”),将以中国丰富的儒学典籍文献为基础,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有价值的儒学文献。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重要的儒家文献进行整理,对于保存文化遗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为文化创新提供文化传承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编纂《儒藏》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要求。今天,重新回顾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及其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系统深入地研究儒家思想文化,将儒家经典及其在各个时期的注解、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以及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文献编纂成一部大文库——《儒藏》,无疑对当今和后世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资料参考:新华视点

13四月2023

“中国好书”《国粹》泰文版新书发布

2023年4月8日,“中国好书”《国粹》泰文版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在第二十一届泰国曼谷国际书展上成功举行。本书译者、泰国著名翻译家张象锜先生(Charn Tanaprakob)为读者们详细介绍了《国粹》的内容、特色、中文版曾获得的殊荣,以及自身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泰文版特约编辑、泰国农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琼女士(Kanokporn Numtong)、泰国汉学专家周震波先生(Chachavanan Santhidej)也出席了发布会,并和读者进行了互动与交流。60多位热心读者慕名而来,现场气氛热烈。新书发布会现场译者签售《国粹》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充闾先生的代表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曾荣获2017年“中国好书”,并入选中宣部举办的“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国粹》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王充闾先生运用散文笔法钩沉蕴含国粹文化之事,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独辟蹊径地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心灵空间和统摄诸多国粹文化范畴的精神脉络。《国粹》中文版《国粹》泰文版《国粹》泰文版入选“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由泰国人文社科类知名出版社川安出版社出版发行。泰文版的出版有助于泰国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进而增进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
点击加载更多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