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22十月2025

《追踪学生成长》新书研讨暨发布会成功举办

10月21日,《追踪学生成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探索与实践》新书研讨暨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报告厅举办。本书由麦可思研究院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以扎实的数据分析,展示了中国高校从招生规划、教学过程、学生发展到毕业生就业质量这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阐释高校“输入—过程—输出”的理论模式;通过对成果导向的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分析,提供了大量教学管理、质量监控、院校评估、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实际案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出席发布会并致欢迎辞。他说,这本书的出版意义深远,为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这一复杂命题,开启了一扇基于长期系统科学监测的窗口。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代表主办方分别致辞。汲传波认为这部新书基于大量一手数据,构建了具有前瞻意义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与蒋凯、王伯庆、麦可思首席科学家程星共同为新书揭幕。 新书揭幕随后,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代表王伯庆和程星分享了新书背后的积累、研究、思考及写作过程中的故事。王伯庆表示,这本书在招生与生源分析、毕业生跟踪、学生成长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聚焦于一个核心:所呈现的内容能否得到学校管理者的认同,能否帮助他们进行管理、制定培养目标、评价课程体系和学习成果。程星则详细介绍了新书研究数据的四大显著特点,即实现了从输入(I)到过程(E)再到输出(O)的全过程追踪、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数据具有针对性,希望学校中层或校级管理者能通过数据对比,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发布会专家研讨环节,邀请了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孙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兵,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欣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迎爽,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董礼,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等多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与本书的主创人员,共同分享了人才培养的研究、心得和经验。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高等教育院校评估处处长郑觅因工作安排未能与会,她对本书给出了较高评价,认为本书折射出多个值得深思的关键议题。 出席发布会专家学者合影  《追踪学生成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探索与实践》,麦可思研究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15十月2025

鲁迅笔下的精神图谱:重探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彷徨

2025年10月1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共同主办、北大博雅讲坛承办的“觉醒者与彷徨客——鲁迅笔下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主题对谈在北京大学双创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以及茅奖作家、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共同探讨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及其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现场观众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二元对立到三元组的突破活动伊始,黄子平教授便引领听众回顾了传统上对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的讨论模式。他指出,长期以来,学者们倾向于从《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人物出发,将知识分子形象简化为“觉醒者”与“彷徨客”的二元对立。然而,许子东教授在其新书《重读鲁迅》中提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三元组”结构,即在知识分子与民众或农民的二元关系中加入了“官”这一关键维度,从而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知识分子形象及其道路的理解。黄子平许子东教授进一步阐释道:“当我们从鲁迅的作品读起,往往习惯于关注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却忽略了‘官’这一重要维度。晚清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士见官欺民’,而到了延安文学时期,官员形象再次凸显。唯独在‘五四’时期,官场书写显得尤为稀缺。”他提出,这一缺失的根源在于民国时期严苛的审查制度以及政权下沉至县乡的治理结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改变了传统的“皇权不下县”格局。鲁迅因此将批判的矛头转向了国民性,这实际上是对更深层次权力结构的回应。许子东还特别强调了鲁迅对“民”的批判性书写,以《药》中的看客群体为例,指出鲁迅是少数敢于直面并批判民众弱点的作家。他提到:“在当今文学中,‘百姓必须善良’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这恰恰反衬出鲁迅的超越性。”通过引入“官”的维度,许子东教授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权力结构时的觉醒与彷徨,以及他们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困境。 李洱、许子东、黄子平对谈知识分子的五副面孔:你是哪一种?在对谈高潮,许子东将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归纳为五类原型,并现场发起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身份认同调查”:1.      狂人:敢于质疑集体信念的孤独者。“当所有人相信买房、婚姻是人生必选项时,谁敢说‘我不信’?”许子东的提问引发全场沉默。2.      病愈的狂人:觉醒后妥协入仕。“《狂人日记》结尾,候补做官的结局暗示知识分子的体制化。”3.      《祝福》中的“我”:背负启蒙使命无力感的忏悔者。“面对祥林嫂‘人死后能否相见’的追问,科学知识彻底失效。”4.      孔乙己:精神长衫难脱的落魄者。“‘地命海心’(喝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是其当代翻版。”5.      长衫人物:奴性人格的化身。“《阿Q正传》中吆喝阿Q下跪的长衫人物,比奴隶更可怕的是主动维护奴役的奴才。”“孔乙己的长衫脱下了吗?”许子东的提问直指当下。“物质长衫或可脱,但‘士’对社会的责任感——钱穆歌颂的知识分子精神内核——是否该保留?理论上应保留,实践中却无比艰难。”他更以自身经历为例,反思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我当年在江西插队,有位‘武器干部’在蚊虫肆虐的乡间讲黑格尔、康德,与孔乙己讲‘回字四写’何其相似! 许子东知识体系的失效与“伪士”批判黄子平教授则将讨论引向更深层的知识社会学问题。“我们称一个人为‘知识分子’,凭的是什么知识?”他质疑道,“鲁迅持有的那套源自尼采的激进哲学,在面对祥林嫂‘死后能否相见’的终极追问时彻底失效。”黄子平援引鲁迅早期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主张,认为这揭示了启蒙者与民众精神世界的根本断裂。李洱教授则从文化碰撞的视角进行了补充:“鲁迅是中国当时唯一‘从世界看中国’的作家。阿Q之名受西方文学启发,《复仇》改写《马太福音》,幻灯片事件更是中日俄多国凝视、看与被看的复杂场域,其中‘看客’也是‘被看者’。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看客,就是鲁迅。鲁迅同时看着看客和被看者,当然他现在也被许子东老师和我们这些人看着。鲁迅是在古今、东西、南北的交织中诞生的‘莎士比亚式’人物,其复杂性源于对本土知识体系的彻底怀疑。” 李洱鲁迅的“常读常新”与写作密码为何百年后中国读书人仍高度认同鲁迅?许子东教授抛出了这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胡适关于‘制度决定国民性’的论述更符常理,为何我们仍被鲁迅吸引?”他自问自答道:“因为鲁迅从未将自己择出去。他既是孔乙己,也是吕纬甫,这种自我剖析的勇气,使其作品成为照见自身的镜子。”李洱教授以布鲁姆论莎士比亚为喻,进一步阐释了鲁迅的独特价值:“鲁迅让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自身。他笔下的狂人、孔乙己、吕纬甫、涓生……如同幽灵盘旋于我们头顶。没有鲁迅,我们就不能发现自己。许子东的解读让我们分明看见:他们不仅还活着,而且还活在我们身上。”许子东教授还提炼出了鲁迅的“写作四条件”:“为国家,为自己,不能写,还一定要写——四条齐备便无怨无悔。”他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深入剖析了鲁迅写作的动力与困境:“若非鲁迅当日拦住许广平,她可能就是刘和珍。最宏大的家国叙事与最切身的个体经验,在鲁迅笔下血肉交融。” 重读鲁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面对“如何避免解读误区”的提问,许子东教授坦言:“《重读鲁迅》是读书笔记,不故作高深。我刻意选择教材常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篇章,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真正的‘烧脑’处,是鲁迅抛给我们的问题:国民性是必然还是中国特色?权力如何塑造人性?”黄子平教授则呼吁重审“国民性”批判的历史语境:“此概念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绝非简单的‘东方主义’套用。用后殖民理论解构鲁迅,是脱离历史背景的肤浅判断。” 结语:回到鲁迅,回到自身活动尾声,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以“北大版《锵锵三人行》”总结了这场思想盛宴。三位学者在鲁迅曾驻足的讲台上,以文本为刃,剖开了百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肌理:觉醒者的孤独、彷徨者的挣扎、知识体系的困境、权力结构的阴影……所有命题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如何在中国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做一个清醒而担当的“人”。正如李洱教授所言:“鲁迅比我们更早进入‘鲁迅时代’,而我们至今仍身处其中。”  《重读鲁迅》,许子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04九月2025

北京大学出版社在9个学科领域获评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5-2024)

2025年8月29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知网评价中心)发布了出版社学术影响力评价系列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政治学、数理化与交叉学科9个学科领域获评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5-2024)。在该榜单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法学学科、艺术学科位列第一,管理学、社会学、文学学科位列第三,历史学学科位列第五,经济学、政治学学科位列第七,数理化与交叉学科位列第九。另外,在高校出版社学术影响力TOP 20(2015-2024)榜单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排名第六。知网评价中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我国585家出版社2015-2024年所出版的图书数量、总被引频次、书均被引频次等指标,综合考量各出版社的学术影响力规模与每本图书的平均学术影响力,研制了“出版社影响力指数CI”。分组计算各出版社学术影响力指数CI,形成初步评选结果,并邀请专家对初步评选结果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订完善评价方法和遴选结果,形成最终评选结果。(撰稿:总编室)

21八月2025

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AI时代的文学教育》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行

  2025年8月17日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迎来了2025年上海书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AI时代的文学教育》新书分享会。本次活动以“AI时代的人文学”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AI)对文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深远影响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共同探讨AI时代下文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教师、学生,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文学科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活动现场在活动开始前,陈平原教授、新民晚报社副总编辑阎小娴、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一同登台为新书揭幕。新书揭幕本场活动由陈平原教授主讲,他以《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为核心,结合自身多年对人文学科的思考,围绕“AI时代的人文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陈平原指出,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人文学科作为人类精神与文化的核心领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阅读、思考、写作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也是本次讨论的焦点。AI的迅猛发展,尤其是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问世,让人们对AI与人文学的关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陈平原将讨论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对《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的介绍,二是他个人在AI与人文学研究上的探索足迹,三是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四是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的思考。这一框架不仅勾勒出AI对人文学科的影响路径,也为现场听众提供了一个从宏大命题到具体实践的思考脉络。陈平原演讲《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由陈平原主编,汇集了35位学者的33篇文章,外加陈平原自己的4篇文章,内容涵盖AI与人类命运、诗文写作、人文教育及课堂教学等多个维度。陈平原介绍,该书源于今年2月他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文章《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文章引发广泛反响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提议由他牵头组织编撰此书。他向45位学者发出约稿函,最终收录33篇稿件,涵盖老中青三代学者,涉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及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陈平原坦言,AI与人文学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人能给出定论。因此,他在编书时坚持不改原则,保留作者的多元观点,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只要不是事实错误,均原汁原味呈现。他将33篇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AI与人类命运的宏大命题,第二辑聚焦AI与诗文写作,第三辑关注AI与人文教育,第四辑则落实到AI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影响。尤其是第四辑,涉及如何判断学生作业是否为AI生成、如何评分等实际问题,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陈平原强调,这本书并非要解决AI时代的重大课题,而是试图“摸着石头过河”,为当下的人文学科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正如他引用鲁迅的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直面AI带来的挑战,记录人文学者的思考与探索。在分享中,陈平原回顾了自己25年来对科技与人文学关系的思考历程。从2000年发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到今年元旦在《光明日报》发表《人文学科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准备》,再到春节期间因DeepSeek的问世而展开深入思考,他坦言AI的冲击让他“心惊胆战”。他提到,今年以来,他先后在北大、河南大学、苏州等地举办了多场关于AI与人文学的讲座,每次活动都让他感受到文科与理科对话的挑战与价值。在“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这一话题中,陈平原提出了四点思考:首先,未来十年将是AI冲击人文学的振荡期,但如同百年前索引技术和数码技术的引入,最终人们会适应并找到平衡;其次,与AI共舞需要在承认危机、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和人类尊严;再次,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以揭示潜在陷阱;最后,人文学与科技并非对立,语言学与逻辑学已深度融入AI理论,未来人文学者可通过跨学科合作抓住机遇。在谈到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时,陈平原直言,AI对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尤其是人文教育。他指出,近年来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边缘化趋势加剧,但AI的冲击不仅限于文科,工程技术等学科同样面临挑战。他以日本文部省2015年要求国立大学削减文科、哈佛大学人文学科招生比例下降等为例,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文科面临的困境。陈平原特别批评了当前高校过分强调创新和绩点制度的弊端。他认为,AI的出现提高了创新门槛,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突破”在AI面前变得微不足道。与其让学生在创新焦虑中挣扎,不如回归“为己之学”的传统,强调阅读的自我修养与精神提升。他提到,《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的理念,提醒人们读书的意义在于自我充实,而非仅仅为了外在认可。他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记者问及未来是否可以通过植入芯片来学习,他回应说,人生乐趣在于其不完美,芯片标准化绝非人类未来。AI或许能生成高仿真文本,但无法取代人类阅读经典、洞察世界、理解苦难的能力。陈平原乐观地预测,未来中国大学的人文学科招生比例不仅不会下降,还可能上升,因为人文学科更能满足个体精神与文化需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他对AI与文学关系的思考。他以幽默的口吻表示,陈平原的演讲让他“入迷”,展现了人文学者开放、自信又坦然的心态。他认为,AI带来的不仅是危机,也是重新认识文学的机遇。严锋以《布谷鸟的呼唤》一书的作者身份争议为例,说明AI技术在文学分析中的潜力。同时,他提到近期文坛抄袭风波,指出AI可能通过数据库组合生成雷同文本,这既是危机,也促使人们更重视原创性。他分享了自己尝试让AI续写《红楼梦》的经历,发现AI虽能生成逻辑连贯的文本,但也可能产生荒谬情节。然而,AI在续作中展现的“幻觉”特质,竟与《红楼梦》亦真亦假的意蕴不谋而合。严锋分享严锋强调,AI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文学不仅是文本,更是人类生命的整体体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浓缩了一生的盛衰起伏。他认为,AI的冲击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的价值——美好、优雅、愉悦与幸福,这些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场关于AI与文学教育的学术对话,更是对人文学科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陈平原与严锋的演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文学者在AI时代的探索与坚守。他们一致认为,AI带来的挑战不可回避,但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关注人类精神、情感与文化传承——将在未来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陈平原在演讲最后所说:“我希望这是人生的困境,而不是人类的困境。”在AI时代,人文学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同时以坚定的信念守护人文精神。《AI时代的文学教育》陈平原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内容简介:  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Deepseek震惊全球,短短几年间,人工智能从一个高深的专业领域,变成一个狂欢的全民话题。受其深刻影响。作为大学教授,尤其是人文学者,对此自然格外敏感。  世界史上,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组、社会动荡,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这回自然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组织专家团队,畅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内容包括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文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论文要求与学术伦理等的重新思考。

28五月2025

《导航3000年:从星辰大海到北斗之光》《智人之巅:从史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合作简史》入选2025年度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向社会发布了2025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申报的《导航3000年:从星辰大海到北斗之光》入选2025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智人之巅:从史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合作简史》被纳入2025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选题库。2025年度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征集评选活动共有157个单位进行了申报,内容涉及出版类图书项目324个、选题类项目81个,连同2024年16个选题类项目共计421个项目。经过初评、答辩和终审等环节,最终确定35部资助图书名单,资助经费总金额达350万,并遴选30部图书为入围作品(授权注明标识),20个选题类项目纳入选题库进行培育孵化。(详见名单表格)2025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名单(35个)(项目排序不分先后)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分类1这里是中国(英文版)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翻译类2漫画通信前沿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原创类3《知晓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创类4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著译书系)中国林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5导航3000年:从星辰大海到北斗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6探秘深地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7我在南极做科考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8改变世界的太空植物新时代出版社原创类9领创之光:科技前沿的40个瞬间北京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0科普有度——科普工作者的格致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1榫卯里的中国智慧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原创类12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北京科技报社原创类13大家小书·译馆(科技卷)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翻译类14吴阶平画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5神经-智人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翻译类16黑洞八讲:直到星空尽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17博物馆里的中国故事:五千年中华美味之旅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原创类18《趣读科学》系列丛书之《看不见的生物》《探索人体之奇怪的朋友》《奇怪的声光电》《未来地球之旅》《拯救机器人》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19你好!双碳之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原创类20了不起的中国园林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创类21特应性皮炎365问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2中国强国少年百科全书:大国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3天宫课堂--嫦娥奇遇记北京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类24中国五色:源于自然的中国传统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原创类25共和国之脊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创类26科技小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创类27讲好故事:一个协和医生的科普求索中国妇女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8跟嫦娥去探月中国妇女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9“疾病与文明:历史的镜鉴”系列   《谜病追踪:医学史探案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30 《黑金的奇幻之旅:从生活到地层的石油奥秘》科普丛书中国石化出版社原创类31《蓝色粮仓》系列丛书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32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德才皆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类33微纳光学世界历险记北京工业大学原创类34中国航天精神课程北京中高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创类35神奇的火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 2025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入围资格名单(30个)(授权注明标识)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分类1藏在厨房里的科学北京富美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类2首都儿科研究所育儿百科首都儿科研究所原创类3大国重器科学家绘本丛书(共6册)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4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科学家原创经典科普百篇《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有限公司原创类5风之翼·导演的鸟类日记   《不会飞的天鹅妈妈》《等鱼的泽一》《朱鹮的传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原创类6《无处不在的纺织》科普系列图书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原创类7破晓之光:照亮未来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8道地药食同源106味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原创类9药匣子里的秘密:儿童用药安全导航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原创类10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博览丛书(第一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1脑科学与运动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原创类12生命长江科普丛书农村读物出版社原创类13感知化学——穿越时间的科学之旅(全四册)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4健康到你家——科普专家谈慢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创类15酒精对我们做了什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翻译类16低碳生活,尽在衣食住行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创类17无限成长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8世界最美甲虫图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引进类19核世界历险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20杨振宁: 百年科学之路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原创类21离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北京工商大学原创类22当油气遇见光明(青少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3快跑!复兴号(全6册)北京书袋熊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类24疯狂的芯片——两小时带你速通集成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5吴爷爷带你玩转实验室 手动心随 寻根求源国防工业出版社原创类26一滴水的地下之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7无人驾驶的知与行(青少年版)北京交通大学原创类28机器人:仿生大师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原创类29《活力地球》(第二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创类30人与水:探索奇妙的水世界中国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 2025年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选题库名单(20个)(项目排序不分先后)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分类1九章算术:给孩子的中国古代数学百科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原创类2瞧“长征火箭”这一大家子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3科学与中国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4中国机床十八罗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5舌尖上的安全密码:食品检验全揭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6“科技中轴”科普绘本丛书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原创类7文物中的科技密码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8跟我上科学课:情境互动课堂密码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原创类9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原创类10云端背后:了不起的计算机科学家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11智人之巅:从史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合作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2急救知识千千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3《女科学家风采录》(北京篇)北京晨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类14未来交通大揭秘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创类15东方之光:中国科技与世界文明(插图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6让科学传播开来 2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17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绘本丛书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创类18生命密码4:海洋传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创类19精灵般的物质:图解液态金属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20“天文学家带你认识宇宙”系列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类
点击加载更多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