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Information

宇宙(第一卷)

作者 (德)亚历山大·洪堡 著

丛书名 科学元典丛书

ISBN 9787301342633

出版年 2023

定价 ¥98

目录 content

弁 言 /i
导读(一) /1
导读(二) /13

前 言 /1

第一篇 关于欣赏自然的多种方式和宇宙法则的研究导论 /1
第1章 欣赏自然的多种方式 /3
第2章 关于宇宙法则的研究 /15

第二篇 自然宇宙学的界定和相关科学论述 /31
第1章 自然宇宙学的界定 /35
第2章 相关科学论述 /45

第三篇(上) 自然之画卷——自然现象概述:太空 /53
第1章 开 篇 /55
第2章 星 云 /61
第3章 星 球 /67
第4章 太阳系 /73
第5章 彗 星 /81
第6章 流 星 /93
第7章 黄道光 /107
第8章 引力和天体运动 /113
第9章 银 河 /119
第10章 星 空 /123

第三篇(下) 自然之画卷——自然现象概述:地球 /127
第1章 开 篇 /129
第2章 地球的形状、密度、热能、电磁和发光现象 /137
第3章 地球由内向外进行的活动——地震 /159
第4章 地壳活动的伴随产物 /171
第5章 火山现象 /179
第6章 岩 石 /195
第7章 陆 地 /221
第8章 海 洋 /235
第9章 大 气 /243
第10章 地球上的生物 /265

译后记 /279

前言 preface

回首一生,波澜动荡,在此生的晚景我欲向德国读者奉上一部著作,近 50 年来这部作品以模糊的轮廓始终在我心中上下翩跹。当某些心绪涌起之 时,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一部无法完成的作品,我也曾放弃过对它的写作,但 每每又都重新拾起了笔头,大概也是太不小心了吧。现在我把这部作品献给 当代读者,心中仍有戚戚焉,因为对一己之力的怀疑时常流动于胸,这亦是 情理之中。期待已久的作品问世以后获得的宽容通常会更少一些,这一点我先姑且忘记。
被外在的生活经历驱动着,被无法抗拒的对多个领域的求知欲引导着, 多年来我看似是在和各个单独的学科打交道,我研究了描述性植物学、地质 学、化学、经纬度确定、地磁学,这是为了给重大的科学考察做准备,但所 有这些学习原本都有一个更崇高的目的。有一种追求始终在鞭策我,那就是 在事物的普遍关联和相互作用中理解所有的自然现象,把自然作为由内在动 力驱动且被赋予生机的整体看待。我早年接触到一些极富智慧的人,因而很 早就认识到,如果没有对单个事物产生真正的兴趣,那么所有宏大普遍的宇 宙观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自然知识的各个细节有能力相互渗透,让彼此变得 更加丰盈,这是它们的本性所致。描述性植物学不再局限于用来确定植物的 种属,它引导远涉异国、攀上高山的观察者领悟到地表植物的地理分布学说, 也就是距离赤道的远近和海拔的高低决定了植物在地表的分布。为了理解其 中的复杂原因,就必须看到不同气候带存在温度差异的自然法则和大气层中 的气象规律。就这样,求知欲旺盛的观察者从某一学科的自然现象被引到了另一学科,后者或者能够解释前者,或者受制于前者。
我不仅看到了海岸国家,那是以往的探险者航海环游时也曾到达的地方, 还目睹了两个大洲苍茫辽阔的内陆,在那里见识到了南美洲热带高山和北亚 荒原之间反映出的极端反差。这是我的幸运,有几位科学考察者与我一起同 样欣喜地分享了这份幸运。心怀之前表述的那份理想,这些经历过的考察行 动势必会激励我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也赋予我勇气,让我愿意把人们当前对宇宙天体和地球上各种现象的了解在经验性的相互关联的背景下,结集为一部著作予以论述。“自然地理学”这一概念目前并不确切,但是通过 扩展视角,通过综述地球上和太空中所有存在的事物,这个概念可以转化为“自然宇宙学”。我承认这可能是一个过于大胆的计划。
作品的内容非常浩瀚,这些是一个追求理性秩序的人应该掌握的内容。 对于这样一部著作,如果说它希望拥有某种文学色彩的话,那么如何塑造作 品的形式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自然的描述不能丧失生命的气息,如果文 中只是罗列一般性的研究结果或是一味堆积观察到的繁多细节,就会令人疲 倦。我不能在这里自夸,说我做到了满足谋篇布局的不同需求并且成功避免 了书写中的障碍,实际上我可以逐个指出这些难题的所在。当年我从墨西哥 返回欧洲以后随即写下了《自然的风景》一书,德国读者对这本小书长久以 来表现出的宽容又让我心中升起了淡淡的希望。此书从天下万物普遍关联的 视角描述了地球生命的多个方面(植物分布、草甸、沙漠)。与它本身能够给 予读者的阅读内容相比,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更多是因为它启迪了那些敏感、 充满想象力的年轻灵魂。我在目前撰写的这部《宇宙》和之前完成的《自然的风景》中始终力证,精确地描写事实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黯淡无色的陈述。
通过向公众做报告可以鉴别出一种学说的各个部分是否联结得紧密妥 当,这是一种既便捷又重要的方式,所以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我首先在巴黎 用法语、然后在柏林用我们的母语德语,按照我个人对科学的理解方式,先 后在声乐学院大礼堂和大学报告厅做了“自然宇宙学”的报告。我没有书面 记录在法国和德国所做的报告,有心的听众辛勤整理出的记录稿我没有见过, 在本书也未有出现。除了第一卷的前 40 页以外,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我在 1843— 1844 年之间首次写成。因为本书旨在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当下的状 态以及人们对其的理解(前者内容不断增加导致后者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 所以如果把这些内容跟某个特定的时代联系起来,那么书中的描述就会更具 统一性、会呈现出更多的鲜活性和内在的生机。除了描述事物的顺序一样以 外,我所做的关于宇宙的演讲和《宇宙》一书没有相同之处。只是对《导论》 保留了演讲的形式,收入了部分演讲的内容。对于那些跟随我到大学礼堂听讲座的满怀善意的听众来说,如果在此处插入当时全部演讲(1827.11.3— 1828.4.26,共 61 场)的单个章节及其分布,他们大概会觉得更为适应。我也以此来缅怀那段流逝已久的时光,同时亦为 我的感恩之心竖立起一座小小的纪念碑:《自然宇宙学的本质和界定,自然画 卷》(5 场),《宇宙观历史》(3 场),《关于研究自然的倡导》(2 场),《太空》(16 场),《地球的形状、密度、内部热量、地磁和极光》( 5 场),《地壳的特性、 热泉、地震、火山》( 4 场),《岩石的种类、岩层构造的类型》(2 场),《地 表的地形,陆地的结构,裂隙上的隆起》(2 场),《液状流动表层: 海洋》(3 场),《弹性流动表层: 大气,热量分布》( 10 场),《有机物的地理分布概况》 ( 1 场),《植物地理学》(3 场),《动物地理学》(3 场),《人类的种族》(2 场)。
本部作品的第一卷包括:《关于欣赏自然的多种方式和探索宇宙法则的研 究导论》《自然宇宙学的界定和相关科学论述》《自然之画卷——自然现象概 述》共三篇。这幅自然画卷从太空中最遥远的星云、环绕的联星开始,一直 延伸到地球上生物地理学的种种现象(植物、动物、人种),此画卷本身包含 了被我视为毕生事业核心的重要本质,即一般性与特殊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以及我在选择事实依据和谋篇布局时遵循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卷包括:通 过对自然、风景画以及温室里的异域植物的描绘倡导人们研究自然;讲述宇 宙观历史,也就是人类对宇宙一体中的自然力量“合力运作”这个概念的逐 步理解;强调每个学科的特别之处,又点出它们之间彼此相连的关系,我在 《宇宙》第一卷中就提到过有关内容。
书中我认为有必要唤起记忆的地方都注有文献出处,它们见证了本书内 容的真实性和观察结果的价值。标注的文字与正文分离,标有页数,位于注 释中每个段落的结尾处。① 至于引用到的我自己的文章——我列举的事实很 分散,这是文章属性使然——我全都优先标注了原版,因为数字顺序的精确 性在此尤为重要。这方面我很怀疑译者是否足够认真。个别情况下我引用了 朋友文章中的一些短句,引用部分均可通过字体方式看出。与那种随意代替 原文的表达或是改写相比,我更愿意按照旧时方式逐字引用原文。这是一部和平的著作,关于首次科学发现以及颇具争议的优先权这一危险重重的话题,注释当中很少提及。如果说我有时提到了古典时代和因为地理大发现而变得 重要的 15、16 世纪——那是一个幸运的过渡期——也只是因为在认知自然方 面,一个人会想要时常摆脱现代观点严格教条的束缚,而潜身于人类古老想象中那个自由而又奇幻的境界。
有一种让人心生不悦的观点认为:纯粹文学性的精神产物根植于情感和 创造性想象力的深处;而所有与经验、与探究自然现象和自然法则相关联的 思想产物,随着几十年后观测工具精密度的不断提升和观察范围的逐渐扩大, 都会变得满面尘灰。这种观点认为陈旧的自然科学文献没有可读性,终究会 被人遗忘,这也是人们惯常的言辞。但是当一个人心怀对自然研究真正的热 爱,感受到自然研究中崇高的尊贵,那么他即使知道未来人类的知识会日趋 完善,也没有什么能让他自惭形秽而失去写下研究成果的勇气。现有知识中 的许多重要部分,无论是关于太空的还是关于地球的,都已经获得了坚实而 不可动摇的基础。在另一些领域,普遍性的法则将会代替局部性的规律;新 的自然之力将得到进一步探究;我们认为的单纯物质有可能数量增多也有可 能被分解得更加细微。但无论如何,生动地描述自然,彰显自然的崇高,在 自然变迁波浪般的往复交替中寻找其如如不动的内核,这样的尝试即使在未来的时日也不会被完全忽视。

亚历山大 · 洪堡
1844 年 11 月于波茨坦

本书特色 features

名作名译·名家导读·彩色插图·超值珍藏
科学元典丛书,销量超过100万册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九辰研究员 联合导读

作者简介 author

(德)亚历山大·洪堡 ---------------------------- 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伟大的博学家,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译者简介】 高虹,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文学专业,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教师,现旅居德国。

内容简介 Content

《宇宙》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具影响力的一部巨著,他在这著作中将那些被刻意分离的知识溶于一炉,所涵盖、集合的学科远超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但《宇宙》与同样著名的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不同,它远远不止是事实与知识的简单罗列或集合,而更注重的是万物之间的关联,其广博程度令其他书籍望尘莫及。正如洪堡在《宇宙》“引言”中说写的:自然是一个活着的整体,有机生命体在其中以“精妙的网络纹路”交织在一起。
1845年,《宇宙》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畅销书,几个月内便卖出了两万多本,几年之内就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俄语等多个版本。德国的出版商惊讶于如此巨大的订单,在英国,达尔文公开表示自己正焦急地等待该书英文版的面世。洪堡对自然的崭新理解,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作家与科学家。
本书首次出版中译本。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