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百态书中见,心动一感艺间存——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文字的力量——梁晓声《人活着》新书分享会”

市场运营中心2023-12-29

2023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十六周年公众开放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文字的力量——梁晓声《人活着》新书分享会”于此日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成功举办,为现场数百名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文字盛宴。《人活着》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梁晓声作为主讲人出席,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该书责编王炜烨等参与了活动。

1.jpg

梁晓声在分享会现场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通专结合”型人才的培养,即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精湛、精神视野宏阔的“完整的人”。一个精神视野宏阔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科学等教养,具有对美德、公正等的整体性认知,能习得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而艺术教养正是“人”的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这一认识,北京大学自2020年与国家大剧院开启战略合作,双方依托各自优质资源,致力于共同建构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展示,推动艺术人才的交流、培训和实践,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合作三年以来,双方通过共同举办艺术周、演出和公开排练等一系列活动,促进艺术教育和普及,不仅为北京大学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也为广大公众带来了文化享受。

作为依托于北京大学的学术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以传承文明、弘扬学术为己任,出版诸多艺术通识类精品图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为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文、艺术通识读物等方面的深厚积累,积极参与到北京大学推进高校美学和艺术教育的工作中,2023年2月,北大社与国家大剧院正式推进战略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画布上的声音——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分享会”,推出“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还赠予国家大剧院100本《画布上的声音》及多套镇社之宝图书,二者的合作意义非凡。本次《人活着》新书分享活动,是北京大学与国家大剧院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2.png

(左六起)张佳佳、吕嘉、陈立、宫吉成、夏红卫、

马建钧、汲传波等嘉宾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启动仪式后合影留念

从《雪城》到《人世间》,回顾梁晓声的作品不难发现,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梁晓声始终关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命运,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人活着》这部散文集,延续了他这一创作风格,细腻、克制的文字里,尽显点滴日常里的哲思。

在分享会上,梁晓声坦言《人活着》是一部与自己的对话录。无论是参加交流会,还是发现了新的社会现象,梁晓声养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并记录的习惯,日积月累,就创作了1000多篇散文随笔,但这些作品大多并未发表。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人活着是一个哲学概念”作为成书的主题思路,将梁晓声那些付诸于笔端的真诚感发,从“尊严、体面、幸福、优雅、明白”五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编辑,最终形成了《人活着》一书,旨在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

梁晓声发现,近十年与读者的交流中,“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怎样活着”是他听到最多的问题,且提问者多是年轻人。他认为身处不同生活环境、秉承多样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但在自己看来,“责任”永远是第一位。他相信,肩上的责任会激励平凡人追求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而在众多责任中,家国情怀又格外耀眼,“人生的意义就是千般百种,其中注定要包含一种在最艰难的时刻,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大责任。”

3.jpg

在分享会的尾声,主持人春妮朗诵了《人活着》中的一段,带领大家回到梁晓声童年的一个温馨瞬间。朗诵感动了现场观众,也触动了梁晓声的心弦,他再次强调,“平平淡淡才是真”多自文人之口说出,却在普通人身上体现,他们的生活富有力量、令人敬佩。

在签名售书的环节,梁晓声为读者题字,并进行了进一步交流。读者表示,近距离接触梁晓声,聆听他写作背后的故事,自己收获颇多。

本次活动,使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战略合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预示着双方再度落实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共同承诺。未来,期待双方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新项目,带来更多优质图书与精彩的名家分享会,继续深化艺术与学术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人才。双方的深度合作,将不仅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能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封面.jpg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